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粤北盛夏,蝉鸣阵阵。在韶关市技师学院七楼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座谈会正如窗外的天气般热烈。参加技工(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专题调研的人大代表,正与市发改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资委等市直部门和企业、院校负责同志围坐一堂,热议我市技工(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作。窗外,正是市技师学院实训楼里设备运转的隐约声响——这是产教融合最真实的背景音。
“作为市人大代表,我也了解到我们不少企业订单来了,技术工人却卡了脖子,生产线只能干着急。”广东金志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兵坦诚地道出了许多制造业企业的共同焦虑,“有时真希望院校的学生能带着‘半成品’技术直接上岗,但是一般都需培养一年以上,但订单不等人,市场更不等人啊。”
韶关市多家制造业企业均急需掌握精密制造技术的新生力量,但“招人难、留人难”如同紧箍咒。“相对刚毕业的学生,我们社招的人员会更稳定一些,看过了外面有了对比,发现韶关更为适合自己发展。”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了韶关冶炼厂、熔科工业设备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
同样的场景在丹雪牙科工业园被赋予了不同的解法。在这里,车间已成为真正的课堂,企业技术骨干兼任教师,学生动手参与真实生产环节。“办学在企业,设备进课堂,课堂融车间,学生毕业就能上岗,我们求之不得。”丹雪牙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邓文彪指着正在细致打磨义齿的学生介绍。
“在互相了解下,学校和丹雪牙科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共同确定申报‘口腔修复工艺专业’。我们首届招收的学生在老校区容纳不下,都说实操作业放在产业上,这里有宿舍、食堂、车间,我们一拍即合,在丹雪牙科产业园共建‘园中校’,实现‘学校即企业’‘教室即车间’‘作品即产品’,产教融合共同培养‘即战力’人才。”
浈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何光湘介绍,双方共同招生培养已4届,首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高达92%,其中80%选择扎根丹雪牙科,今年新一届招生人数将扩至160人,继续为丹雪牙科及相关专业培养适用性人才。
市人大代表张国柱深有感触:“这印证了一点,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紧贴产业链的脉搏跳动。同时,企业也应该有教育的情怀,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共同做好产教融合工作。”
“我们设想以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为引领,提升本地技工院校师资水平。过去5年,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在韶关成效显著,但在韶关落地的模式还有什么需要改善的?武汉理工大学以何种身份扎根韶关,如何深化知名院校与政府部门的合作?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科技创新奖励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如何?”在首个调研点——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代表们提出了多个问题,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号角声中,如何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咬合、同频共振,这些萦绕在每位代表心头的核心之问,在调研与座谈中让产教融合的“需求方”“供给方”同题共答。
如何让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成为产业的“及时雨”?位于浈江区的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莲花校区内,一场围绕专业革新的探索正在进行。“我们正根据韶关装备制造、大数据、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需求,动态调整我们院校的专业集群。”松山学院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调研组穿行于实训室,看到的是模拟生产线与大数据平台,学生们将在这里进行高度仿真的项目实操。
“围绕我市的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韶高校共建立了11个产业学院。其中,韶关学院5个,松山学院6个。”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文胜介绍,在产教融合拓展方面,松山学院作为韶关市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发挥政、校、行、企衔接平台作用,积极促进职教集团扩容提质,集团成员从原来的51家扩容至350多家。以松山学院为龙头校,2023年成立了新材料先进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4年5月建立了智能算力市域产教联合体。
在市技师学院,调研组聚焦“毕业生留韶率”这一关键指标。近三年,市技师学院留韶实习就业率均保持在60%以上,并呈逐年递增趋势,2022、2023、2024年留韶实习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1.52%、61.9%、62.3%,有效缓解本地企业技能人才用工紧缺问题。“深化‘本土化’培养,让学生了解韶关、扎根韶关,是我们服务地方产业的重要方向。”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岳永胜坦言挑战与机遇并存。
市人社局副局长余林现场回应:“下一步将优化技工教育办学基础、专业设置,优化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落实落细技工院校毕业生留韶就业政策,提高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吸引力,确保市属技工院校毕业生留韶实习率稳定在60%以上。”
座谈会上,火花四溅。“2023年2月,我市申报成为了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城市,2025年底能否将我市培育成为省级产教融合城市?这项工作能否继续纳入‘十五五’规划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代表们直奔主题。
“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高,校企合作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不足。”市人大代表贺金池建议,健全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定期发布重点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支持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双向兼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保障与支持体系,强化激励机制。
市人大代表章建赛抛出一个根本性问题:“产教融合的‘融’,核心在机制。校企合作如何从‘一头热’变成‘两头甜’?”他建议院校课程专业的设计要基于市场,建立权威、动态的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对接企业需求,全面扩至省属国企和中央企业。
市人大代表刘丹则关注资源脉络:“韶关的产教融合局限在了本地,应打通和省的产教融合资源脉络,借助高校资源,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
“产教融合不是院校或产业某一方的‘独角戏’,”代表们建议,“进一步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健全多层次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推动校企双向奔赴,实现合作共赢。让教育链、人才链真正嵌入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环节。”
专题调研行程紧凑,步履匆匆,却勾勒出清晰的路径图:专业对接产业是核心,机制创新是保障,协同发力是关键。当市技师学院的数控专业学生走进金志利的车间,当浈江中职的课程表由校企共同拟定,当一项项惠企便校的政策从文件走向车间与课堂——韶关的产教融合正从理念走向深耕,为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注入最活跃的人才基因。人才活水奔涌之处,必是创新发展的希望之地。
- 2025-08-08 DG视讯产教融合赋能水利职业教育新发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现代水利 专业委
- 2025-08-08 DG视讯关于成立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通讯站的公告
- 2025-08-08 让教育链、人才链真正嵌入产业链、创新DG视讯链
- 2025-08-08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招聘31人公告(第三批次)DG视讯
- 2025-08-08 两代人的职教选择见证中国DG视讯东方教育办学品质